close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位於新公園北側,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台北天后宮,並於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1915年完工。後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商品陳列館」。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總督府聘任大批受過現代西方教育的日本學者前來台灣,研究及調查台灣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例如地理、地質、農業、礦業及山地原住民的風俗文化等領域,當時學術調查的成果即由博物館加以蒐藏保存。
1906年,台灣總督府為了紀念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台灣的政績,決定發起由官方與民間共同捐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1908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初期擁有一萬多件的典藏品。於是總督府決定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與總督府博物館計劃合而為一。「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1915年興建完成,於是捐做為「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簡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戰後,改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即今日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