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興建台灣神社,闢建了台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並在基隆河上修建「明治橋」以聯絡敕使街道。明治橋完工於1901年,為鐵製桁架橋,初期橋面為木造,中間為車道,兩旁設有人行道,欄桿有扇形鏤空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33年,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改以花崗石砌成欄桿,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
戰後,明治橋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位於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與四段的分界,為士林、北投、大直通往市區的交通要道。由於交通流量增加,1968年,市政府將花崗石欄桿和燈柱拆除,拓寬橋面為23公尺。2002年,因基隆河防汛需要,市政府將中山橋將登錄為歷史建物,並拆除後易地重建。舊橋拆除後,切為435塊,今暫存於圓山再春遊泳池原址。
全站熱搜